五一特辑 | 科研一线“最美”工作剪影与心声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下简称“广州工智院”)自成立以来,坚持“技术立院,人才引领,需求驱动,应用导向”的办院方针,秉着“献身 求实 协作 创新”的实干精神,开展地方集聚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已落地应用服务企业500余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地方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广州工智院于2015年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于广平研究员于201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于广平研究员、肖金超研究员科研团队先后获广州市及南沙区总工会命名为“于广平劳模创新工作室”、“肖金超劳模创新工作室”。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五一将至,广州工智院的科研一线工作者们在各自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以匠人之心,筑科创应用之魂。
在广州工智院智能装备研发中心的视觉检测实验室里,在站博士后曹飞道正全神贯注地对样品进行视觉检测分析。他正在研发基于深度学习的表面缺陷检测平台,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先进视觉检测算法,分析金属零部件表面压痕、孔径异常、孔径倾斜等质量缺陷,以满足制造企业精准快速的产品质量检测需求。曹飞道说:“在科研历程中,我将高质量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作为奋斗目标,把所学的先进视觉技术融合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既能助力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又能在此过程中寻找到科研攻关方向,实现个人的学术追求。这种双赢的科研工作方式,让我倍感充实与满足。”
在某净水公司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现场,广州工智院智能装备研发中心机械工程师王海宇在进行设备的总体调试工作,他正在调整设备机械手的移动速度与其他装置的相对高度,以保证机械手能精确地完成试样制片。王海宇说:“现场调试工作要培养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这是科研素质的体现,真正做科研的人就是通过不断的勤劳努力与坚持来获得成就的。科学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如春蚕破茧般在黑暗中摸索,不到最后没有人知道最后的结果。当然,在高强度的科研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乐观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要坚持探索,勇于创新。”
在某纺织印染企业智能工厂建设项目设备存放车间内,广州工智院智能工厂技术研发中心自动化工程师孙宏存(左一)与企业工作人员正专心致志的进行电气控制柜接线整理工作,力求保证规范美观的同时,提高电气设备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维护性。孙宏存表示:“这仅是项目现场的常规任务之一,现场工作不仅需要懂技术,更需要学会与企业人员紧密沟通协作,虽然工作环境相对艰苦,比办公室的研发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复杂性,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落地,一直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的骄傲与荣耀。”
广州工智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发中心的嵌入式软件工程师资双飞正在户外进行科教无人船的测试工作。户外实地测试是无人船研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无人船相关科研任务的顺利执行和实际科教应用。尽管广东的户外天气时常高温难耐,但资双飞坚持在第一线进行测试。资双飞表示:“虽然户外测试工作的艰辛是我们日常科研工作常态,但正是这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让冷冰冰的技术图纸变得有温度、有意义。每一次户外测试都是向无人船技术成熟迈出的坚实一步,每一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都为解决实际海洋问题提供了可能。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科教无人船将在未来教育和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海洋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广州工智院环境与能源催化实验室里,环境工程师吕海钦在准备电解水制氢的实验。他正在用新型电极材料组装成电解槽,通过控制电压或电流的强度,实现安全、高效地氢气制备。这个过程需要细致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获得最终的实验结果。吕海钦说:“在科研历程中,我充分感受到了挑战与收获并存。在不断地探索、试验、分析数据过程中,每一步都充满了困难与乐趣。虽然有时候会遇到挫折,但每一次突破都让我觉得满足且值得。科研的道路上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广州工智院向奋战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您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