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再造新广州“新”从何处来?
超视计公司的工程师在组装测试超分辨显微系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新质生产力”一词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在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在首位。
实际上,自去年提出以来,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地一项重点任务。不久前,广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二次创业”“再造新广州”等口号,并明确要在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上走前列、作示范。
广州“二次创业”瞄准哪些方向?“新”从何处来?如何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走在前列?连日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发现,广州聚焦“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在创新平台、颠覆性技术、产业与人才等多方面的开放创新,成为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同时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广州市各类科技企业数量加速增长,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搭建新平台
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创新载体,广州市还在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则在科技创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与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为此,广州市近年来结合当地重点产业领域发力引育人才,并建设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新型研发机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广州市累计遴选创新创业领军团队80支、领军人才和杰出产业人才250人、产业高端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近1.2万人;目前,广州已有各类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0家,其中14家纳入省级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序列,占全省的70%。
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创新载体,广州市还在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目前,广州已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国家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2004年,首任院长陈凌入职后,采用国际化的用人机制,迅速聚集了23位在国际上较有影响力、有产业和创业背景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赖良学指出,20年来,通过海外优秀引进以及自主培养人才,研究院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这些人才聚集也奠定了研究院的前沿创新基因。
与这一研究院类似,广州市正依靠自身高端人才以及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优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温超导、生命科学等科技前沿不断突破。2023年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首批立项中,来自广州的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
不久前,由广州制造,“力箭一号”火箭三战三捷,已累计发射37颗卫星,推动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迈向低成本、航班化发射新时代;从广州出发,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首次试航成功,深海潜航器、漂浮式温差能发电等一批海洋科技取得重大突破。
培育新产业
2023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增长。
保障创新技术供给,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推动科技“有效供给”和产业“有效需求”的供需对接转化,实现科技成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广州市今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广州市科技局此前就已定调,“关键是要把创新落实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为此,广州市持续开展“一区一机构”支撑服务工作,通过加强与平台载体的对接,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等,引导各类创新服务深度参与科技企业培育;同时注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据悉,2023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3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增长,全球独角兽企业新增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全球独角兽企业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这项重要工作同样依赖各类创新平台。
“新型研发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攻关能力,能为产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供给,同时相关技术与市场契合度非常高,以领域技术优势为抓手,围绕专业领域集聚孵化企业,也是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广州市科技局方面指出,当前广州市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企业已超8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百家,上市企业近10家。
其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自2019年设立以来,一直聚焦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截至2023年年底,该研究院已累计实施项目46项,涵盖先进制造、医疗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柔性电子等领域;“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床旁高分辨呼气疾病分析仪”“跨物种基因工程广谱低毒抗肿瘤药物”等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已有25项成果实现转化,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19家企业。
“分辨率其实不是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的主要优势,因为电镜的分辨率可能更高,但我们的超分辨显微镜可以做到长时程实时观察活细胞,对制药及科学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广州超视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20年成立以来,公司在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软硬件技术方面不断突破,目前长时程以及实时超分辨观察等方面的技术指标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此前这一领域的设备一直是被国际公司垄断,我们前期已具备相应技术,就选择入局这一领域,填补国产设备的空白。”上述负责人表示,自设立公司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尝试以来,技术研发方面并未遇到过较大困难,但资金缺口较大,前期因不具备高企资质,融资贷款较难,靠创始人的自有资金才生存下来。
发展新路径
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皮具箱包、美妆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新动能同时,广州市各类传统产业也在谋求转型发展。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我们帮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解决了污染治理的成本问题以及用工问题。目前,该企业已建成年产8万吨的针织印染智能化生产线,近5年助力企业新增经济效益超14亿元。”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院长于广平告诉记者,依托自身自动化技术基础,近年来研究院已与环保、纺织、汽车生产线、家电、船舶等领域企业开展多项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合作,助力企业转型。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建。建院初期,该研究院就决定面向珠三角地区传统行业技术需求,聚焦智能制造,开展智能产品、智能服务、智能工厂三大领域的研发与建设工作。
对于今年重点工作,广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入开展“四化”赋能专项行动,推动100家企业“四化”改造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皮具箱包、美妆日化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四化’赋能是广州市‘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重要战略部署,研究院牵头实施的‘纺织印染行业数字化管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产信息化升级’‘家用电器行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等项目均成功入选广州市‘四化’赋能优秀案例。”于广平表示。
除与各类企业合作开展传统生产线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外,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还开拓了新能源汽车拆解及电池回收等业务。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