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
科研部 张燕
---学会时间管理,拒绝做时间的奴隶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2014春晚的一首《时间都去哪了》,朴实的歌词和真挚的情感,不知唱哭了多少人。
我又何尝不在感慨。时间悄无声息地流走了,转眼间,已工作7年、在分所已近三年,那些点滴的过往在被岁月淘洗过后变得弥足珍贵。时间都去哪了?在一次次追问后,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如潮水般的翻腾而出…
2011年的9月,我第一次接触到“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单位名称、单位性质,事业单位、研究所,分所等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第一次,还依稀记得面试时分所由内而外所洋溢的生命力、向心力、信任力、感染力,以及所有这些“第一次”带给我的新鲜和好奇,让我迫不及待的想加入分所这个大家庭。
同年10月,我如愿成为了分所的一员,在这里,我遇到了重视、关心我综合素质提高的领导;遇到了传我经验、助我成长的同事;感受到了彼此相携、同舟共济的工作氛围;工作紧张而富有节奏,氛围和谐而让人愉悦,等等的这一切,使得在分所的这段时光更显得如白驹过隙。还记得在分所2012年的征文活动中,我曾写到“作为分所的一名员工,我成了时间的追逐者。因为在分所人的世界里,时间过的太快,我们越是拼命地追逐时间的脚步,越是觉得时间像是开了变速齿轮,一眨眼,一天就过去了。所以,即使有疲惫,即使有泪水,是分所教会了我永远不能停下追逐的脚步。”
没错,在分所,时间就真是像开了变速齿轮,一眨眼,分所已经3岁了,从数字的2011到2014,分所经历的不仅仅是从茧到蝶的蜕变,更是一种坚持、执着、团结、创新精神的凝聚和沉淀 。而这种凝聚和沉淀,让我不禁对时间、对自我时间的管理有了深一层的感悟与反思。
感悟一:尽量让事务在自己的面前出现一遍
在分所工作的近三年来,发现所里的领导在处理问题时,均采用“一遍结束”的方法,不拖延、不滞后、不重复。例如,所领导在看到邮件后,基本都会立刻回复,即使在开会、谈项目、打电话、吃饭,均不影响邮件的读取和回复。现在想来,其实这就是最典型、最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如果看到邮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复,那么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再次打开那封邮件重新阅读,重新回复,不仅增加了阅读的时间,还可能因拖延而影响了工作进度。
“一遍结束”的方法,不禁让我反思,这种方法能适用于我的工作中么?答案一定是肯定的。科研部的工作繁杂而多样,每每都是在手头已有工作的时候,有同事会打电话或索要一份材料,或确定某项内容,如果能当下就处理掉,再继续已有工作时,心态也会轻松不少,不会总惦记着有一份材料要发,有一项内容要确认;同样,很多文件、通知、材料也都是如此,如果都尽量能在自己眼前出现一遍就把问题解决,工作效率一定非常高,我想这也就是“事不宜迟,速度制胜”的一种体现吧。在当今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决定人生进退,速度决定事业成败。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万古不变的道理。要在竞争中斩露头角,脱颖而出,只有自己与时间赛跑,与对手赛跑,才有可能会赢。
感悟二、利用小时段,使用时间碎片和“死时间”
每个人的一天都仅仅只有24小时,不经意间就会有很多时间流失掉,时间都去哪了?时间不够用,没时间是很多职场人共同的苦恼。上班后要兼顾工作和生活,时间会变得支零破碎,想做一点正经事情都抽不出整块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一困境?有的人提出要恢复专注静心做事的能力,虽然这是一条出路,但在分所工作的这近三年,让我认识到不能奢望通过获得大块时间来解决问题,让我逐渐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系统的工作,或者说在碎片化时间工作模式下,我依然能够保持连续和整体化的思考,同时又不丧失快速的反应能力。
例如等车、排队、走路、搭车等,可以用来思考一个项目计划、可以想一想明天需要处理的事项等;例如此次的征文,是在坐地铁时回顾、思考,才有了今天下笔的这两点感悟。
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鲁迅先生一定也是具备了利用喝咖啡这种碎片化时间的能力。
我想这就是现代职场人必须建立的一种时间管理能力: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大块的工作。无论自己忙还是不忙,把那些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的事先准备好,到有空闲的时候有管理计划地拿出来做,一定会一气呵成,一蹴而就。
综合上面两点感悟,个人觉得所谓的时间管理,不是管理时间,而是基于时间的“无法开源、无法节流、不可取代、不可再生”等特性,去管理“自我对时间资源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与时间对应的事项安排”,以求减少时间浪费,用最短的时间或在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目标的行为。
时间管理,虽然我自身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方法,但是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多些感悟,慢慢摸索出自己对时间资源使用的方式、方法,争取做时间的主人,拒绝做时间的奴隶。